首页

国产女王免费视频

时间:2025-05-24 05:50:19 作者:重庆地区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朋友圈”再扩容 浏览量:40848

  中新网上海9月12日电 (记者 殷立勤) 9月12日,备受世人瞩目的“爱达·魔都号”在多艘拖轮的牵引下,稳稳地靠泊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4号码头。中国船舶集团郑重宣告,经过六天五夜1630海里的海上航行,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完工试航的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标,胜利归来。

航拍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的所有验证项目返回上海。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9月7日11时30分,“爱达·魔都号”解缆驶离外高桥造船码头执行海上完工试航任务。9月8日凌晨两点,关键测试项目之一的主发动机“轻油—重油转换”试验通过验收,成功开启此次海试序幕。

航拍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的所有验证项目返回上海。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在短短的六天五夜时间里,试航团队严格按照试航计划,开展各项试验验证工作,航速测试、耐久性测试、无人机舱测试、自动化智能电网功能测试、通用广播报警声压测试及磁罗经校准等项目或同步、或交叉有序展开,且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共完成试验项目88个,涉及调试程序31份,全面验证了船舶操纵性能、自动化水平、航行安全舒适性及相关排放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中国首制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规定,满足合同和技术规格书要求,全部通过船东和船级社的确认,完工试航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爱达·魔都号”已具备航行条件,为年底命名交付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的所有验证项目返回上海。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的所有验证项目返回上海。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工作人员在码头等待中国首制大型邮轮靠岸。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还创下了1339人参加同一艘商船试航的新纪录,其中102名外籍工程师来自12个国家。

  长期以来,大型邮轮研发、设计、建造技术及供应链体系被少数几个欧洲国家所垄断。如今,中国船舶集团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以大型邮轮总装建造为突破口,依托行业领先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汇聚全球资源,摸索全产业链推进邮轮产业的发展路径,着力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本土邮轮产业生态,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技术空白,成为欧洲之外大型邮轮建造的第二极,彰显了中国造船人挑战复杂巨系统工程的强大能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

工作人员在码头等待中国首制大型邮轮靠岸。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外高桥造船表示,将继续弘扬“勇于吃苦、敢于战斗、善于攻关、甘于奉献”的邮轮精神,锚定年底交付运营总目标,加速推进“爱达·魔都号”建造工程收尾工作,向世人呈现中国制造的优质邮轮、精品邮轮。同时,进一步加强大型邮轮2号船的生产组织策划和分段结构制造,向着明年4月份下坞搭载总装的里程碑节点稳步迈进,为我国邮轮产业和世界邮轮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书写“明珠闪耀东方”新篇章。(完)

【编辑:张燕玲】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局地“下开水” 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持续高温

上半年,我国共发生19次冷空气过程,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其中2次达到寒潮级别。2月份,连续2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影响中东部地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雨雪强度大、降水相态复杂,造成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20省(区、市)63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71.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7.5亿元;同时与春运叠加,对公路保畅、电力保供、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世预赛“关键之战”即将打响 直击中国男足赛前最后一训

以“传姓”和“夺气”为例,“传姓”象征着闽南人将自己的姓氏传播到五湖四海,留下一块块“衍派”“传芳”的门楣,让后人铭记;“夺气”则讲述了闽南渔民与大海搏斗,“夺取”海洋的财富以求生存的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

全国首个智慧贸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评价核算系统上线

“我是一个盲人,但从基层走进人民大会堂依法履行职责,我感到这是‘摸’得着的民主!”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残联兼职副理事长王永澄说,走进人民大会堂投下庄严神圣的一票,提出的建议被立法机关采纳,收到首份盲文版代表建议答复,阅读大会专门准备的盲文版会议文件……“满满的细致安排,不仅仅使我履职无障碍,也令我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有韩媒记者提问,韩国政府提名前总统秘书室长金大棋为新任驻华大使。中方认为韩国驻华大使更替对两国高层交往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驻韩大使已空缺3个多月,何时任命继任者?

江苏宿迁数千亩梨园“甜蜜”丰收

“这次走进白狼镇,看到乡村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产业规划等方面的坚守与突破,我们深刻感受到林业地区从传统的伐木经济,向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转型的发展变革与创新。”中央财经大学“绿水青山实践团队”队长马旭瑞说,这里的“乡村研学”赋能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的实践形式,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新鲜的体验,“原来,大山深处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可能。”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